暮春時節,新學期姍姍來遲。
隨著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教師集中學習研討的機會減少了,學校如何指導教師做好教學研修工作?
封閉式管理阻擋了家長進入校門的腳步,學校如何指導教師做好家校溝通工作?
面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小學評估課程組開始了積極的學習、思考、策劃、行動,嘗試從四個維度打造評估課程新樣態。


經過線上教學的洗禮,許多教師都認識到轉變教育理念、突破原有教學方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在教學中實施情況如何,需要進行或強化哪些方面的專業培訓,卻是要進一步了解與規劃的。
5月中旬,由課程導師組擬定的一份面向全體教師的復課后教學工作問卷調查表在各教研組群中發放,以無記名方式勾選與作答。這份問卷調查表涉及現行教學過程中內容的融合、方法與資源的使用、對學生的分層輔導、專業學習與分享等多方面。
對摸底數據的統計分析,為校本研修內容與方式提供了方向指南。聚焦“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思維導圖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兩大板塊,依托學科年段組,采用線上學習分享與線下集中研討的方式,是基于數據分析與當前教學實際問題確定的研修主題與形式。根據教學需求實行動態調整,也將成為研修工作的管理常態。



維度二:學科融合的作業設計指導
復課一個多月以后就進入期末復習階段,如何引導教師創新作業設計,以達到高效復習鞏固與提升的效果?評估課程組從文獻資料中尋找方法,從與各年級教師交流中尋找靈感。

課文背誦表演比賽、“成語復習”作業設計、“句式練習”專項復習小報、單元知識要素圖譜……語文創新作業給學生自主選擇、自主發展的空間。

“畫數學”練習為老師們提供了可視化的作業設計思路,畫概念圖、線段圖、格子圖,畫數學繪本故事,畫知識結構思維導圖,畫解題路徑圖……

學生利用APP制作英語配音作業,教師在線指導與評價;推送課堂英語練習視頻到班群;收集生活中看到的英語標識……混合式作業設計將線上線下英語學習相融合。

作業設計多思路,打破各學科間的壁壘,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對接,把復雜的學習內容進行條理清晰的板塊梳理,將枯燥的文字、符號與色彩斑斕的圖畫相融合,于是一張張練習卷、一份份作業單背后就有了多維的視角,呈現出立體的構思與人文的關懷。 
維度三:多位呈現的快樂成長印記
一幅幅色彩繽紛的作品,一張張字跡工整的作業,展示性評價是小學樓多姿多彩的過道文化。如何引領教師通過“云平臺”讓家長及時分享孩子們的快樂成長印記?看評估課程組“在線”行動。
行動一:班級學科播報“在線”
所有學科總動員,以班級在線播報的形式進行階段學習小結,簡要回顧學習要點、客觀分析學習情況、綜合設立評比項目,多位呈現學習過程性評價。



?
行動二:學習成果展示“在線”
介紹防疫抗疫知識的小報,進行知識要點梳理的思維導圖,富有童趣的英語寫話單和繪本,充滿想象力的語文詩配畫……孩子們的創意學習成果經過評估課程組的拍攝和編輯,變成一張張美圖,一段段簡短的視頻,在班級微信群和Q群中與爸爸媽媽分享。
維度四:互通有無的家校溝通分享
特殊時期,“云溝通”成為重要的家校聯系形式。如何了解和指導家校線上交流工作?教師間的分享與交流,為家校溝通融入多元的視角和方法。
點對點的交流、全面客觀的匯報、給予具體的輔導建議、采用激勵性的話語……一張張家校在線交流截圖展示出各學科教師的細致與用心。評估課程導師認真閱讀每一份記錄并細致梳理,幫助教師進行信息共享,取長補短,互通有無:
三、六年級進行了英語視頻資源推送,促進了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
二、三、六年級數學教師對孩子存在的問題細心解答并給出了具體解決方案,達到了家校溝通的目的。……
在評估課程組的引領下,教師間構建起同伴互助的學習網絡,每個人的智慧都流入到學習空間中,成為集體的共享資源。


樂學善思、求真尚行,這是一支充滿熱情、活力與創意的課程領導團隊。

劉永凱 評估課程主管

朱璐瑩 評估課程導師
作為小學“和融教育”六大課程之一的評估課程,如何更好發揮教學診斷、目標導航、過程引領、評估反饋的作用,這個和融的學習型組織將繼續用智慧與行動,書寫評估課程持續發展的新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