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是一堂行走的課程,而我們一直在路上。
六年級川菜博物館研學活動
四川情,川菜魂。10月29日,IB部六年級的同學在老師們的陪同下來到了川菜博物館參觀。本次參觀結合了研學任務:熟悉川菜做法,了解川菜歷史。
本次參觀結合了研學任務:熟悉川菜做法,了解川菜歷史。首先講解員帶著大家參觀了典藏館,科普了川菜文化,接下來參觀川菜原料展示區域,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區,大家認識了各種川菜原料加工工具,了解古人的聰明智慧,而后大家參觀了灶王祠,學習了灶王文化與禮儀,同學們還觀看了川菜絕學技藝表演——蒙眼大刀金絲面,感受川菜刀功絕技的精湛神奇。手工制作環節,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了陰豆瓣,然后帶回家,過半個月后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親手制作的陰豆瓣了。
午飯后同學們前往了本次研學的第二站:都江堰水利工程風景區,跟隨講解員一同參觀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風景區三大主體工程。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本次來到這里,同學們帶著科學學科的研究任務,要在參觀中思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背景,覆蓋范圍,其水利工程的組成部分并且了解它的灌溉作用。
本次研學,結合了中文,科學等學科的學科目標,寓教于樂,將理論知識,學生自身經歷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研學第一天,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三蘇祠,并在三蘇祠進行了穿宋裝祭拜儀式。
接著,同學們乘車前往夾江狀元書畫紙廠,了解“古法宣紙”制作工藝流程(石碓碓皮、石臼臼草、鐵刀切皮、切草、單腳踏料、袋料搗洗、撈造、檢驗、剪紙),親手制作一張印有自己屬相的宣紙,經快速烘干并予以精美包裝后可留作永久的紀念。
緊接著前往夾江參觀夾江年畫館,在那里,同學們了解了夾江年畫的歷史與發展,體驗夾江年畫傳統圖案木版拓印;體驗夾江年畫傳統圖案的畫稿上色。
第二天同學們前往了農夫山泉水源地參觀,并完成了研學手冊。
同學們在老師的陪同下前往了中國竹藝城,參觀了竹藝博物館,欣賞了竹編工藝品,了解竹編發展歷史,并在竹林中學習竹編工藝,接著他們前往犍為文廟,參觀文廟,并著漢服參加文廟儒學活動--拜師禮(中國人尊師重道,乃久遠之傳統,俗諺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拜師禮是尊師重道的體現、師徒結拜的見證,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第二天同學們前往乘坐觀光專列出發芭蕉溝,開啟小火車蒸汽之旅,并參觀中國鐵道博物館、嘉陽小火車科普體驗基地,完成研學手冊。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松浮欲盡不盡云,江動將崩未崩石。”一首《閬山歌》將閬中城東城西白色與碧色交相輝映景色描寫得淋漓盡致,杜甫筆下的閬中古城如夢如幻,作者也借此詩悼念了長逝于此的摯友。
走林蔭小道,觀自然風光,踏玻璃棧道,品靈芝仙茶,這是每一個來閬中古鎮的人必做的事。同學們首先參觀醋工廠,了解了食用醋從生產原料到釀造加工、再到儲存窖藏的全過程,弘揚醋匠技藝精神,傳承四川醋古文化。在觀看“閬苑仙境”實景演出之后,踏上曲曲折折的南津關古鎮街道,以一步一景、亦歌亦舞的表演形式體驗閬中本土民俗文化、飲食文化、三國文化、風水文化、科舉文化等。
游覽閬中古城,參觀清代四川貢院,了解中國各朝代科舉選官的文化精髓成為這次研學的主要目標,站在這千年歷史的青石臺階上,同學們仿佛回到了大唐盛世,亦或是戰亂紛爭的戰國時期,歷史的一幕幕在這里留下了印記。古民民街院、寺院樓閣都是同學們研究的對象。通過此次研學活動,同學們不僅認識到歷史對當代的深刻影響,也聽到許多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中可歌可泣的故事。
碧峰峽作為集大熊貓繁殖科研、宣傳教育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全國最大型半散放式大熊貓生態園,是集大熊貓飼養、繁殖、科研、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熊貓樂園。基地劃分為大熊貓飼養區、繁育區、科研區、辦公區幾大功能區。
近距離觀察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讓同學們興奮不已,為了進一步加深對熊貓的了解,同學們觀看了熊貓紀錄片并學習保護熊貓的知識,由于熊貓以竹子為主食,缺乏營養,所以它的生活除了吃,就是睡。在熊貓營養師的帶領下為熊貓制作窩窩頭。種竹子和觀察熊貓便便都為這次研學活動增添不少樂趣。日落后,同學們以一場激烈的辯論賽結束這一天輕松愉快的旅程, “該不該送熊貓去國外’打工’”這一話題在隊伍里引發了深入思考和討論。
碧峰峽以林木蔥蘢、四季青碧而得名。群山幽谷蘊釀的芳醇空氣,大自然鬼斧神工,碧峰峽就像一首空靈的朦朧詩,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等待同學們去品味這神秘的山谷。最后,碧峰峽風景區實際情況,為碧峰峽景區設計一幅以環保為主題的宣傳海報,為本次研學畫上完美的句號。